close

"城市上海"和"鄉村上海":黃浦江上的百年輪渡記憶

內容摘要:通過新一輪的統籌規劃,今後的輪渡或許可以成為既能滿足日常需要,又能承載上海記憶的窗口,續寫輝煌。

關鍵詞:輪渡;黃浦江;上海;舢板;開航

作者簡介台中抽化糞池

台中抽水肥價格 黃浦江上的百年輪渡記憶

■記者 雷冊淵 整理

本月初,上海市政府批復同意《黃浦江岸線綜合利用規劃——核心段(楊浦大橋-徐浦大橋)》,對休閑遊憩、越江交通、公務碼頭岸線等進行統籌規劃,黃浦江核心段沿線的輪渡、郵輪、遊船碼頭將迎來新的變化。

從第一艘輪渡啟航開始,百餘年間,曾是黃浦江兩岸市民通勤必備的輪渡經歷瞭怎樣的滄海桑田?又承載著上海人怎樣的“獨傢記憶”?

第一班輪渡開航

在當時卻並不是一件大事

曾幾何時,對於上海市民來說,在黃浦江上坐船擺渡、往來於浦東浦西,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瞭。但即使是老上海人也很少知道,黃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輪是何時啟航的。

起初,黃浦江上還未有輪渡,隻有小舢板往來於兩岸。根據上海的史志記載,早在明清時期,黃浦江邊就有渡口,江面上漂著舢板、劃子。

19世紀末20世紀初,近代上海的城市化進程提速。1901年,一個叫李恩時的匈牙利人把兩輛小汽車開進瞭上海;1908年3月5日,上海的第一輛有軌電車正式通行,從靜安寺駛向外灘;一個多世紀前,上海的第一班輪渡從當年的浦西銅人碼頭開往浦東東溝……

關於上海輪渡啟航的確切日期曾經還有過一個小小的歷史誤會——據載,1910年12月5日是上海黃浦江上第一班輪渡開航的日子。直到近年來,相關專傢經過考證才發現,以前的歷史記載有誤。

原來,在辛亥革命以前,中國人按照陰歷紀年,上海黃浦江上第一班輪渡的開航是在清王朝宣統二年的12月5日,而辛亥革命以後則是按照陽歷的紀年法,所以,從陰歷換算成陽歷的話,上海輪渡第一船開行的日子應該是1911年的1月5日。歷史誤會在一百多年以後才得到瞭更正。

其實,黃浦江上第一班輪渡的開航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人關註,甚至連報紙上都沒有登載消息。當年,浦東塘工善後局為瞭接送員工上下班,租用瞭一條小輪船從外灘銅人碼頭到浦東東溝。由於這個單位的員工人數不多,也就順便讓一些需要過江的人上船,收取一點渡費。後來,過江的人逐漸多瞭起來,輪渡成瞭一項可以盈利的生意。

於是,1911年的1月5日,這一天成為瞭上海輪渡的歷史性開端,成為瞭一個劃時代的日子。

歷史上的一件小事成就瞭未來的一件大事。

“城市上海”和“鄉村上海”

因為輪渡連接起來瞭

輪渡的開辟使渡江更加安全便捷,機械化的水上交通使黃浦江上客流、物流與日俱增。那時,黃浦江東側滿是碼頭、工廠和倉庫,而一江之隔的浦西外灘,早已是高樓林立的十裡洋場,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的興旺使輪渡也有瞭變化。

1947年,官商合辦的上海市輪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董事長是杜月笙,擁有浦江上下40公裡范圍內的輪渡專營權。官方輪渡在當時的優勢非常大,十幾艘渡輪造得非常豪華,每20分鐘一班,可載五六百人。當時,每天平均過江的人數大約是4萬人。

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,黃浦江上的輪渡還是連接著一個“城市上海”和另一個“鄉村上海”的紐帶。那時在黃浦江上擺渡的除瞭輪渡,還有小舢板和小木船,它們並駕齊驅瞭很長時間。

當年住在浦東的老上海人大都記得,菜農們在浦東種的菜要挑到浦西來賣,渡江有時要乘小舢板,大船經過時掀起波浪,小舢板遇到浪頭上下顛簸,十分危險。

1949年5月上海解放,上海市軍管會接管瞭上海市輪渡股份有限公司。1956年,全市的輪渡行業實行公私合營改造,傳統的民營舢板因安全台中洗水塔隱患全部取消。台中抽水肥推薦

也是從那時候開始,浦東陸續建造瞭一些大型工廠和工人新村。黃浦江上的水上交通更加繁忙瞭。上海輪渡作為市內交通和公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得到瞭很大的發展,開辟瞭很多新的航線,渡輪硬件不斷更新。

上海輪渡成為當時整座城市的一條命脈。

昔日喧囂漸漸冷清

輪渡的未來何去何從

百萬市民過浦江,這是一個多麼壯觀的場面啊!時至今日,許多老上海人還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。

上世紀八十年代,“過江難,難過江”,是當時老百姓的口頭禪。每天早上,尤其是上午7點左右,候渡的乘客就早早排起瞭長龍。那時,輪渡就是上海的“生命線”。

截至1993年,上海輪渡的年度最高客運量達3.7億人次,日平均客運量100多萬人次。每天早晚高峰,百萬市民過浦江的場面甚是壯觀,最繁忙的陸延線一天的客流量超過20萬人次。

“那時,一到迷霧天,半個上海都癱瘓瞭。”有市民回憶,隻要一到霧天,輪渡就開得特別慢,大傢焦急地等在輪渡站,隊伍會排出幾百米長,相當壯觀。江上的渡輪一邊開,一邊敲鐘,提醒其他船舶避讓。有時候霧太大瞭,船也會“迷路”,開到對岸一看,已經離開碼頭“八隻腳”。1987年甚至還發生過一起因大霧釀成擁擠踩踏的傷亡事故。後來,政府出臺瞭一個正式文件,因為惡劣天氣輪渡停航、誤點,由此造成市民上班遲到的,不計遲到。

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,上海城市建設的步伐逐漸加快。1991年,第一座跨江大橋南浦大橋通車後,又先後建設瞭楊浦大橋、徐浦大橋、延安東路隧道、大連路隧道、復興東路隧道、翔殷路隧道等越江設施。一個由橋梁、隧道和輪渡組成的立體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形成瞭,昔日擁擠喧囂的渡口漸漸冷清下來。

不過,隧橋開通的初期,人流並沒有迅速分流,輪渡依舊紅火瞭一陣。以前出租車過江,無論是大橋還是隧道都是要乘客付費的。人們為瞭省錢,還流行過一陣“打車加擺渡”的出行方式。再往後,助動車大軍成瞭擺渡的主力軍。剛開始時,不少乘客對助動車上瞭渡船不熄火意見很大,一輛車的尾氣排放比抽幾根香煙還要厲害。後來,紅極一時的上班助動車大軍也逐漸退出瞭擺渡的“主力陣容”……

歲月流轉,往事如煙。曾幾何時,輪渡是上海市民唯一的過江工具,嗚嗚的汽笛聲夾雜著人間百味。如今,輝煌不再,記憶猶存,輪渡還在我們身邊,又仿佛離得很遠。

事實上,如果單純作為交通工具來看,輪渡已經失去瞭一部分價值。今天,人們又欣喜地發現,除瞭交通功能,輪渡還成瞭許多外地遊客體驗上海風情的選擇。通過新一輪的統籌規劃,今後的輪渡或許可以成為既能滿足日常需要,又能承載上海記憶的窗口,續寫輝煌。

(本文摘編自《上海檔案》《人民公交》、看看新台中抽水肥聞等)
AD15913398A856D3
arrow
arrow

    iey824u8e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